Find the Center
中心的擴散│文/賴珮瑜
於「尋找中心點」系列作品中,從運用原始本能開始尋求A4紙張上的數據中心點,而後至幾何圖形以及外在的空間影像延伸,從作者自身的尋找到邀請參與者共同參與尋找,延伸出中心點的討論範圍,中心在作品中包含了原始本能的視覺中心,向外擴散至心理的中心,以及藉由具體圖像所產生的敘事性標示。
從數據與幾何圖形的參照中,他們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:「看來數學對象是具有優先性的實例,並且是胡塞爾的思索中最為持久的線索。這是因為數學對象是理想的。它的存在在其現象性中徹頭徹尾地顯現和被抽繹出來。它是絕對客觀的,即完全擺脫了經驗的主觀性,但它又僅僅是其所顯現的東西。因此它總是已經被還原為它的現象的意義,並且對於純粹意識,它的存在從一開始就是對象─存在(être-objet)了。」[註1]因此數據的客觀性、純粹性可由此被彰顯出,「幾何」(geometria)這個詞是由「土地」、「測量」這二個詞所組合而成,早期的幾何學是關於長度、角度、面積和體積的界定,應用於測量、建築、天文的實際需要。幾何來自於外在空間的能力觀察以及溝通作用,將抽象圖像轉化為具體的數據形式進而產生直觀,在這系列作品中,則是藉由具體直觀的數據形式做為基礎,再進行觀者的參與,發展出多樣的中心點分佈,其作品的結果從數據的、純粹的幾何直觀倒轉為多樣的圖像分佈,產生了與數據、幾何、以及其純粹性脫離的差異,該差異使中心點的中心判準開始悖離了理性運算,而作品中的元件,從單一元件的狀態,經由貼點的擴散與分佈,形成了被重劃界定的小形空間或多重對話空間,例如三角形的單一造形,其貼點分佈包括三角形中的線性空間、形狀的邊緣,形狀的部分角落聚集,因而切割了整體形狀的空間。
觀察這些被切割的空間,《尋找中心點》最終結果產生了去中心化的概念,後現代的社會發展中,主要的特徵是變動與多元,後現代主義一方面試圖顛覆現代主義,一方面則延續了現代主義,現代主義的中心思考是單一的,而後現代的主張當中並沒有單一的中心,甚至後現代強調的是「去中心化」(decentering),因此後現代呈顯了去中心化後的多元面貌[註2],《尋找中心點》這些系列作品中,其外在的數據中心在最後觀者參與的結果中是被破除的,亦即數據中心在此已不再是唯一的參照中心,其中並包含他者中心、心理中心,以及對於圖像的敘事性,也因此作品中的中心參照呈現出多元中心的狀態,「去中心化」的概念並非顯示作品中沒有中心,而是去除單一的中心,這些中心點的標示彰顯出如後現代的個人化突顯、反單一並多元化的特質。
當作品邀請觀者一同進行參與時,作品在參與者進行貼點標示的當下,參與者於當下進行詮釋作品的主體位置,也就是在開放參與的展覽期間,該作品處於不斷被詮釋的狀態,作品中的主體性不只侷限於創作者本身,創作者在此試圖開啟一個詮釋的平台,因此作品在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增與差異,在參與者(主體)判準時與他者間進行對應與延展、以及視域的交叉,從而產生新的詮釋衍繹,最終這個結果反應出了什麼樣的中心點判準,本展覽從紙張的中心座標開始,試圖思考物質(物體、物件)的中心以及數據的中心為何,人群與思維中心為何?地貌與空間景觀是否有中心,何為世界的中心,甚或向最外延伸思考何為宇宙的中心?
註1. 德希達(Jacques Derrida)著《胡塞爾《幾何學的起源》導引》。錢捷譯,台北市:桂冠,2005。頁6。
註2. 後現代主義內容參考自:黃瑞祺著《現代與後現代》。台北市:巨流,2000。
於「尋找中心點」系列作品中,從運用原始本能開始尋求A4紙張上的數據中心點,而後至幾何圖形以及外在的空間影像延伸,從作者自身的尋找到邀請參與者共同參與尋找,延伸出中心點的討論範圍,中心在作品中包含了原始本能的視覺中心,向外擴散至心理的中心,以及藉由具體圖像所產生的敘事性標示。
從數據與幾何圖形的參照中,他們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:「看來數學對象是具有優先性的實例,並且是胡塞爾的思索中最為持久的線索。這是因為數學對象是理想的。它的存在在其現象性中徹頭徹尾地顯現和被抽繹出來。它是絕對客觀的,即完全擺脫了經驗的主觀性,但它又僅僅是其所顯現的東西。因此它總是已經被還原為它的現象的意義,並且對於純粹意識,它的存在從一開始就是對象─存在(être-objet)了。」[註1]因此數據的客觀性、純粹性可由此被彰顯出,「幾何」(geometria)這個詞是由「土地」、「測量」這二個詞所組合而成,早期的幾何學是關於長度、角度、面積和體積的界定,應用於測量、建築、天文的實際需要。幾何來自於外在空間的能力觀察以及溝通作用,將抽象圖像轉化為具體的數據形式進而產生直觀,在這系列作品中,則是藉由具體直觀的數據形式做為基礎,再進行觀者的參與,發展出多樣的中心點分佈,其作品的結果從數據的、純粹的幾何直觀倒轉為多樣的圖像分佈,產生了與數據、幾何、以及其純粹性脫離的差異,該差異使中心點的中心判準開始悖離了理性運算,而作品中的元件,從單一元件的狀態,經由貼點的擴散與分佈,形成了被重劃界定的小形空間或多重對話空間,例如三角形的單一造形,其貼點分佈包括三角形中的線性空間、形狀的邊緣,形狀的部分角落聚集,因而切割了整體形狀的空間。
觀察這些被切割的空間,《尋找中心點》最終結果產生了去中心化的概念,後現代的社會發展中,主要的特徵是變動與多元,後現代主義一方面試圖顛覆現代主義,一方面則延續了現代主義,現代主義的中心思考是單一的,而後現代的主張當中並沒有單一的中心,甚至後現代強調的是「去中心化」(decentering),因此後現代呈顯了去中心化後的多元面貌[註2],《尋找中心點》這些系列作品中,其外在的數據中心在最後觀者參與的結果中是被破除的,亦即數據中心在此已不再是唯一的參照中心,其中並包含他者中心、心理中心,以及對於圖像的敘事性,也因此作品中的中心參照呈現出多元中心的狀態,「去中心化」的概念並非顯示作品中沒有中心,而是去除單一的中心,這些中心點的標示彰顯出如後現代的個人化突顯、反單一並多元化的特質。
當作品邀請觀者一同進行參與時,作品在參與者進行貼點標示的當下,參與者於當下進行詮釋作品的主體位置,也就是在開放參與的展覽期間,該作品處於不斷被詮釋的狀態,作品中的主體性不只侷限於創作者本身,創作者在此試圖開啟一個詮釋的平台,因此作品在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增與差異,在參與者(主體)判準時與他者間進行對應與延展、以及視域的交叉,從而產生新的詮釋衍繹,最終這個結果反應出了什麼樣的中心點判準,本展覽從紙張的中心座標開始,試圖思考物質(物體、物件)的中心以及數據的中心為何,人群與思維中心為何?地貌與空間景觀是否有中心,何為世界的中心,甚或向最外延伸思考何為宇宙的中心?
註1. 德希達(Jacques Derrida)著《胡塞爾《幾何學的起源》導引》。錢捷譯,台北市:桂冠,2005。頁6。
註2. 後現代主義內容參考自:黃瑞祺著《現代與後現代》。台北市:巨流,2000。
尋找中心點─A4
雙頻道錄像、紙、桌 空間尺寸 2012 |
|
尋找中心點─幾何圖形(第1天至第44天)
鋁板烤漆、貼紙 120x110cm、110x120cm、120x180cm、120x120cm 2012 |
|
尋找中心點─城市/草叢(第0天至第44天)
數位攝影輸出於畫布、貼紙 290x50cm 2012 |
|